新华社重庆7月20日电(记者周滨滔)清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新鲜采收的山葵鲜品被“冷链专车”运到工厂。在经过冲洗、初筛、切割、二次筛选、速冻等环节后,山葵鲜品先被送入冷藏库暂存,随后通过冷链运输,在保持最佳品质的状态下送达国内外客户。
为何发展山葵产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合作组织联合会理事赖明慧向记者介绍,30多年前,她偶然发现,地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的彭水县是适宜种植山葵的好地方。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落后的冷冻技术,山葵鲜货在长途运输中交货时间延误和产品损耗的情况时有发生,山葵产业的发展计划被迫搁置。
“但我心里一直没有放弃它。”2018年,赖明慧租下30亩地进行山葵试种,带领团队针对不同土壤、光照等条件做了多组对照实验。“这片地里养分不足,山葵不开花;那片地里光照弱,叶子较小……我每周都会上山查看山葵生长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赖明慧说。
由于客户通常按等级收购山葵,赖明慧在试种期间就尝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山葵产量和质量。“比如,我们运用浮板育苗培养壮根、采用井窖式移栽为幼苗保温,还利用熏蒸技术改良土壤、自主研发有机肥发酵技术。”她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山葵种植技术标准。
试种成功后,2020年,当地采用“计划种植、合同定价、公司兜底”的方式,与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即公司制订种植计划后,与农户签订合同,并为农户提供种苗、肥料、地膜等物资和技术指导,同时明确公司收购各等级山葵的兜底价格。
2021年,公司在彭水县长生镇发展的50亩山葵散户迎来丰收,每亩收入达1.2万至1.5万元。可观的种植效益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种植山葵的积极性。彭水县龙射镇葡萄村村民曾庆华如今就种了22亩山葵。“在山葵采收时节,最多要请上30多人帮忙。”他乐呵呵地说。
“我们村目前有山葵种植户21户,规模达500亩。从今年5月底起,全村就一直在采收山葵。光是每年各季的采收工作,就能带动上千人次务工。继续种山葵,我们信心十足!”彭水县龙射镇葡萄村党支部书记王代华说。
目前,彭水县龙射镇、长生镇、桑柘镇等地已建起山葵种植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1000亩。“现在看来,我们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销售额保守估计将达600万元。”陈小龙说。
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