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一种为每位宾客配备独立餐具和桌案的进餐形式。将食物按照个人份额分配到每位食客的餐具中,这种用餐方式最初被设计出来以保障个人的卫生和安全。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进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欲,更多地与人际关系、礼仪以及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合餐制逐渐兴起,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了主流的进餐方式。
然而,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以来,随着封城、交通管制等措施的实施,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家响应政府号召减少聚餐频率,分餐制开始重新受到推崇。尽管如此,分餐制并非是近些年才流行的饮食方式,实际上它在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追溯历史,最早的“分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个时代,贵族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按照父系氏族的规矩,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体系。在这一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下,分食制应运而生。当时的宴席上,“筵”和“席”是两种类似的形式,用餐时,宾客各自享用一份食物,标志着分餐制的雏形。《周礼·司几筵》中的郑玄注释提到,“铺陈曰筵,籍之曰席”,这表明了分餐制作为一种饮食礼仪已经初具雏形。
展开剩余79%进入秦朝,尽管封建礼制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但统治者依旧保持了严格的阶级区分,为了巩固政权,分餐制继续得以延续。到了汉代,分餐制不仅继续沿袭下来,而且逐步形成了一种广泛应用的饮食形式。史书《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就是分餐制的经典例证。宴会上,项羽、项伯、范增等五位宾客分别坐在四面八方,各自独立用餐,这正是分餐制的一种体现。
由此可见,分餐制并非是新兴的饮食文化,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朝代更迭和社会变化,分餐制逐渐被合餐制所取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饮食文化的转变呢?
首先,秦汉之后的长期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逐渐衰落,原有的礼制也开始失去权威。魏晋时期,社会风气逐渐趋向奢靡,礼节和等级制度逐渐松动。《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反映出这一变化。阮籍面对讥讽时,直言“礼岂为我辈设也?”这一言论表明,传统礼制的尊严已大打折扣,贵族阶层更倾向于追求享乐,宴饮不再拘泥于礼法,分食制的社会基础因此发生了动摇。
其次,随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民族融合,合餐制得以逐步推广并与分餐制并存。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朝贡、商贸、文化交流等方式,彼此的影响力日益加强。在文化的渗透下,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逐渐影响了中原的饮食文化。例如,唐代的胡风盛行,胡服、胡床等元素的引入使得合餐制得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胡服的设计更加贴合骑马射箭的需要,能够提高活动便利性,而胡床的引入,则让人们可以在较为舒适的姿势下进餐,这也促成了合餐制的普及。
到了唐代,胡床已经成为中原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轻便的坐具让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束缚。而与胡床配套的高桌大案则提供了更为宽敞的用餐空间。这样一来,合餐制得以顺利实施,并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屠夫切肉图便是典型的高桌用餐方式。若再继续使用分餐制,则会出现空间不足、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合餐制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此外,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分餐制逐渐受到挑战。在唐代,随着农业生产的提升和食物种类的丰富,烹饪技艺的进步让饮食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曾经为了节约资源而采取的分餐制,开始在日益丰富的物资面前显得不再适用。而合餐制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进入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商贸的发展使得市井饮食文化开始兴起。城市餐饮场所的兴起,使得分餐制难以在这些地方推广,合餐制逐渐成为主流。在这一时期,合餐制的普及已经远远超过了分餐制,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和市井文化中,分餐制几乎消失无踪。
尽管分餐制在历史长河中有过辉煌的时期,但它最终未能成为长期主流,而是逐渐让位给了合餐制。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分餐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面对疫情的挑战,大家更加关注健康与卫生,分餐制的优势再次被凸显出来。然而,合餐制与分餐制并非完全对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等方式,将分餐与合餐相结合,在确保健康与安全的同时,依然能够维护人际间的情感纽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文化逐渐发生变化,合餐制与分餐制的结合成为了人们面对当今社会环境与个人需求的一种平衡方式。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